中新網湖北新聞4月21日電 (林雅沁)34年來,他以鉆研精技術、以創新求突破,由一名學徒工成長為儀表裝配和智能生產行業的技術專家,建成了湖北省首個5G智能化工廠,見證和參與了三寧公司從“制造”向“智造”轉換的全過程,由他牽頭成立的“楊文華技能大師工作室”被人社部、財政部評為宜昌市首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他也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稱號,他就是楊文華,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廠推進辦主任。
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鉆研儀表技術
1988年,從桂林航空學校微機專業畢業后,楊文華毅然選擇回到家鄉企業,在儀表車間當起了最苦最累的學徒工。那時的儀表安裝沒有教科書,現場操作全憑經驗積累,楊文華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儀表系統鉆個透。
1993年,公司花了1萬8千元買了第一臺計算機,交給楊文華嘗試。他半個月多月沒回宿舍,就在儀表車間沒日沒夜地看書、試驗,當時氮肥廠三氣和造氣熱電偶溫度計由于溫度高、沖刷嚴重,加上耐高溫材料不過關,平均每個月就要更換,于是楊文華就自己加工校驗,買來24X6的不銹鋼管加工熱電偶套管,同時采購鎳鉻鎳硅絲進行熱電偶焊接,校驗合格到現場使用后效果比較明顯,使用同期從1個月延長到半年,每年節約近20萬元的維修經費,這在當時轟動一時。
2012年6月,在己內酰胺項目現場,原本還是驕陽似火的天氣,突然下起了暴雨,所有人都在找地方躲雨,而楊文華卻找來一把傘,深一腳淺一腳地挨個工段檢查儀表設備防雨情況。走到己內酰胺,看到一個調節閥的閥門沒有蓋嚴實,他立刻把傘丟在一邊,找東西遮蓋閥門,雖然閥門遮蓋好了,但他卻成了落湯雞。他用開放的姿態和嚴謹的標準保證生產裝置安全運轉,以“偏毫厘不敢安”的精益求精,為公司上千臺儀表設備守牢安全防線。就這樣,楊文華一步一個腳印,從門外漢成長為帶頭人。
匠心執著,創新探索先進控制系統
2015年,楊文華擔負起三寧公司發展創新、智能制造的重任。
2016年起,他率先在己內酰胺裝置采用APC先進控制,成為全國首創。APC將裝置所有回路連接在一起,實現整個流程邏輯關系相互關聯,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實時,調節精度非常精準,速度也非常快,從而降低了人為操作導致的失誤。先控投用當月,己內酰胺的優等品率從95%提升到99%,自控投用率從90.5%提升到99%以上。
初試成功,楊文華帶領團隊馬不停蹄,迅速在全公司5個生產廠廣泛應用APC先控系統。目前,已完成10套裝置優化改造,1260個回路綜合平均投用率達到96.0%以上,每年可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精簡職數50多個,乙二醇6套APC先控也正在實施之中。
2019年初,公司想嘗試黑屏操作。楊文華調研了國內外廠家,除燕山石化有過嘗試,沒有其他廠家上過類似系統。他帶著幾件換洗衣服,兜里裝著降壓藥,整整4個月,著魔似地設計方案,一遍、兩遍、三遍,光圖紙就廢棄了2大籮筐。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5月22日,雙氧水裝置“黑屏操作”系統上線,各被控變量標準差平均降幅達51.5%,操作頻次由每天1000以上下降到趨于零操作,成為行業第一個“無人駕駛”生產裝置。
智能制造,刻苦攻關實現萬物互聯
走進三寧公司乙二醇5G中控室,三個高清大屏上,裝置運行狀態數據點閃,360度高清攝像頭傳來現場實時畫面,120臺DCS控制電腦按裝置依次分區,操控師們各司其職。這就是楊文華和他的團隊歷時3年打造的5G+工業互聯網平臺,建成了湖北省首個5G智能化工廠。
在項目5G智能中控建設期間,他晚上學理論,白天做實驗。3年建設期內,每天加班到凌晨,日工作時長超13小時,外出考察期間,他白天考察夜間趕路,下車交流上車開會,7座的面包車成了流動會議室、行軍床。最難忘的一次是到內蒙考察,一天內坐車行駛700公里考察3家企業,在考察學習的基礎上,他重點結合以前項目建設工作教訓和先進企業的寶貴經驗,提出儀表項目建設建議6項,其中建議差壓流量計采用焊接式長徑噴嘴,減少系統阻力和泄漏;重要設備和工藝聯鎖采用二取二或三取二聯鎖,兼顧聯鎖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在項目設計之初就實現了本質安全。
建設期間,楊文華針對儀表防水難題,結合眾家所長,研發出了一款兼具防爆、防護、防水、防腐四防功能的儀表穿線管,并成功申報國家專利,使用效果顯著。乙二醇項目自動化控制系統裝備率、重大危險源在線監測監控率均達到100%。三寧公司使用虛擬化技術實現高速互聯,建成了兩地三中心的核心機房架構,人員定位追蹤、裝置智能巡檢、設備預測性診斷、AI視覺分析、遠程實時操控等工業科技已應用于公司的煤化工、精細磷化工、化工新材料、工業物流四大業務主營板塊,人們眼中重污染高能耗的化工行業開始煥發科技之光。(完)
【編輯: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