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武漢市東西湖區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再出“新招”,司法服務觸角進一步向基層延伸:東西湖法院走馬嶺人民法庭(以下簡稱“走馬嶺法庭”),在轄區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區設立轄區首個法官工作室。
法官定期駐點值班,為工程機械行業企業實時解答法律咨詢,現場調解法律糾紛。這是走馬嶺人民法庭遷入新址啟用半年來,不斷創新工作機制、積極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的一個縮影,也是東西湖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
不到6個月,人民法庭、巡回法庭、共享法庭、法官工作室相繼啟用,走馬嶺法庭探索打造“四位一體”的訴源治理新路徑,形成因地制宜、融合互補、共建調解的大格局。
基層人民法庭緣何在走新路上走出新路子?
當一臺挖掘機“還能挖”但“挖不起”時,可能就進入了糾紛“扯皮”階段。昂貴的工程機械設備,業務回款少,貸款償還難,一旦走上訴訟程序,好好的挖掘機就不得不“停挖”,經營只會更加困難。
工程機械設備單體價值高、體型大、使用場地復雜,相關案件的審理和執行,一直是法院審執工作的難點之一。
不久前,走馬嶺法庭在三一工業園區內設立了工程機械行業法官工作室,為工程機械企業提供一線司法服務,有效破解工程機械設備執行難題,這也是東西湖法院在工業園區設立的第一個法官工作室。走馬嶺法庭負責人張敏介紹,法官工作室的設立,則源于園區企業的“一句話需求”。
走馬嶺法庭聯合法院立案庭、執行局,與武漢工程機械行業各大龍頭企業,開展了一場富有針對性的、貼合行業規范的、訂單式立審執集體座談會。企業紛紛提出,希望法官能經常到園區精準提供司法服務,從源頭化解工程機械糾紛。
法官工作室甫一揭牌,開挖掘機的李大虎就找上門來。3年前,李大虎在三一工業園區內九州龍公司按揭購買了一臺挖掘機,頭2年眼看著日子越過越好,今年以來工程回款卻不順利,貸款出現逾期,硬撐到了6月,無力繼續償還。九州龍公司作為擔保人,一次性還清了銀行貸款,但雙方就還款事項未能達成一致,公司遂將李大虎告上法院。
走馬嶺法庭受理此案,承辦法官了解案情后,在園區法官工作室現場開展調解。張敏和法官助理余若凡,根據李大虎目前的經營情況設計了還款方案,又向九州龍公司指出工程設備執行可能遇到的風險和其他損失,最終雙方達成了以設備抵扣部分欠款,其余款項分期償還的方案。協議款項現已全部按期清償到位,工程機械設備也得以重新投入使用。
創新做法,既要結合實際又要因地制宜。作為承載物流服務業集聚區的走馬嶺街,擁有數千家物流企業。走馬嶺法庭在受理全區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基礎上,選址匯通公路港物流園區司機之家,設立共享法庭就地解決涉企糾紛,進一步完善道交一體專業化的法庭定位。
據了解,走馬嶺法庭服務東西湖區走馬嶺、辛安渡、東山、新溝鎮4個西部街道,服務面積逾2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0萬人。
“這4個街道剛好是東西湖區工業經濟和農業發展的主戰場,服務面積也幾乎是整個東西湖區面積的一半,我們任重而道遠。”張敏表示,結合轄區食品、物流和機電三大傳統支柱產業集聚實際,走馬嶺法庭相繼在物流工業園區開設共享法庭和法官工作室,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園區。
遷入新址以來,從喧囂都市到寂靜鄉間,從工業園區到田間地頭,都能看到走馬嶺法庭流動服務的身影。
年逾古稀的兩位老人,小區偶遇肩膀“過招”,未曾想一個調皮的打招呼方式卻帶了一場官司。童心未泯的王婆婆本想用肩膀碰一下好友李奶奶表示親密,誰知一時未把握好力度,李奶奶瞬間倒地不起。醫院診斷,身上兩處骨折,需住院治療。
李奶奶出院后,多次與王婆婆協商賠償事宜,但均未獲得圓滿解決。最終,王婆婆被一紙訴狀告上了法庭。與此同時,糾紛發生后,兩人原本親密的關系也變得生疏。如果按照往常的法定程序,訴前調解無效的情況下,案件就會進入到庭審階段。
“這起案子絕不能‘一判了之’!”走馬嶺法庭承辦法官李金文當即表示,“如果兩人能夠和解,這也會彌補兩人關系產生的嫌隙。”
為了讓兩位年事已高的當事人少跑路,走馬嶺法庭在東山街道陳家沖社區設立了巡回法庭。李金文邀請社區工作人員在巡回法庭共同開展調解工作。最終,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王婆婆與李奶奶握手言和。這起案件也在社區廣為傳播,走馬嶺法庭耐心解紛暖心為民也不脛而走。
在此基礎上,走馬嶺法庭還構建了由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書記員和一名人民調解員組成的“1+1+1+1”模式快審團隊,構建起訴前聯動調解、訴中簡案快審的簡易糾紛快速化解機制,通過“調審結合”,為糾紛化解加油提速。
結合鄉村群眾距離法庭較遠、參與訴訟不便的實際問題,走馬嶺法庭建立了集訴訟咨詢、網上立案、糾紛調解為一體的巡回法庭,為當事人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訴訟服務,不斷減輕群眾訴累、優化訴訟體驗,向司法服務機制和流程要質效。
起訴標的逾1.5億元,矛盾糾紛長達4年的案件,終于在今年11月畫上了圓滿句號。
原告某建設公司與被告某管理公司因工程款未結,導致官司纏身,企業發展也處處受限。承辦法官張敏在審理過程中,分段調解雙方矛盾,被告先行抵償部分款項,后續按期付款,被訴前保全的財產也分批解封,成功保障企業良性運轉。
當事人送去錦旗并向法院表示感謝,稱其讓企業真切感受到了法院在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方面的不懈付出。走馬嶺法庭將調解貫穿審判工作的全過程,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推動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
大案“費心”,小案“用心”。市民王女士在轄區某公園綠道內騎共享單車,由于路面破損卡住車輪,王女士跌落地面摔傷,醫療費用造成經濟損失。王女士認為街道辦事處作為公園的管理部門,疏于對公園路面管理和維護,造成自己摔傷,于是起訴至東西湖法院。
走馬嶺法庭承辦法官謝然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專程帶領辦案團隊到該公園綠道實地勘察,發現事發路段上確實有不少地面破損處。“如果這些破損不及時修復,還會繼續發生市民受傷的事故。”
在成功調解王女士的案件基礎上,為督促街道加強公共道路的養護和管理,保障市民人身、財產安全,東西湖法院遂向該街道辦事處發出了司法建議書,建議街道明晰管理職責,加強風險排查,暢通民意渠道。街道辦事處對路面破損問題立查立改,讓市民走上了“安心路”。
將司法建議作為人民法院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切入點,努力以司法建議“小切口”,做好社會治理“大文章”,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和地方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促進基層治理從“化訴止爭”向“少訟無訟”轉變,矛盾化解在基層、沖突消弭在一線,司法為民的錚錚誓言落實在走馬嶺法庭扎實前行的每一步。
位于走新路上的走馬嶺法庭,在啟用新址之際,便將“做走在新路上的走心人”作為辦案信條,爭取案結事了人和,努力讓每一起案件都有溫度。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所涉案件當事人均為化名。)
【編輯:張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