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無廢城市”?通過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將對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生產生活模式,是理念領先的城市生態文明管理和倒逼機制。
一年前,武漢市全面參與國家第二批“無廢城市”建設,作為中心城區的江漢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思路為引領,出臺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解決一批短板弱項難題,努力打造超大城市固廢治理的穩定長效機制,形成了一批走在全省前列可復制可推廣的領跑經驗。
從麥當勞到大米先生
瞄準可降解餐具全替代
江漢區是大武漢的商業中心,行走江漢區,細心的市民發現,禁塑令已成為眾多商超的自覺行動。
17家麥當勞店,21家大米先生,以往非常流行的塑料吸管、餐盒、飲料杯已全部被可降解材料替代。江漢區作為武漢金拱門食品公司和興聰餐飲管理公司的區域總部所在地,他們旗下的麥當勞和大米先生分別入選中西快餐業的排頭兵。江漢區因勢利導,將其納入推廣禁塑令的標桿龍頭,在武漢商超中發揮引導示范作用。
江漢區高度重視白色污染的治理,結合實際出臺的《江漢區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方案》,確立了9個方面共計42項重點任務。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與探索,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企業整改落實、社會全面參與的大格局。
3月16日,全區召開2023年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大會,重拳出擊,加大日常塑料污染治理的督查。連續實施集貿市場塑料污染治理推進行動。經深入摸排,江漢區共有塑料包裝銷售商家12家,個別商家銷售不達標,執法人員迅速出行,全部督促整改完畢。
多部門成立聯合執法專班,形成合力。定期組織暗訪、抽查等方式,開展實地督查和立行立改。各街道以無廢城市創建為抓手,積極配合開展快遞網點、電商企業的禁塑行動。12條街道每月均開展了禁塑和無廢城市網格“體檢”,逐步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袋和編織袋使用。
各大中型餐飲企業逐步實現購物打包外賣袋的無塑替代。A級旅游景區餐飲堂食、星級賓館、酒店等均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
創建無廢城市從培育“無廢細胞”出發
“千個點連成一條線,千條線織就一張網。”
每平方公里多達2.58萬人,武漢市江漢區是湖北省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經濟密度最高的城區,結合社會基層治理開展無廢城市創建,是江漢區聚焦發力的重點。
從培育“無廢細胞”出發,該區以微網格為單位,打造無廢治理“最后一公里”。“無廢細胞”包括無廢工廠、無廢園區、無廢景區、無廢酒店、無廢學校、無廢商場、無廢社區、無廢鄉村、無廢機關、無廢醫院等10類。
江漢區緊扣“小網格、微服務、精管理、大格局”的服務理念,構建“一張網、全覆蓋、無死角”的管理新格局,將無廢治理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實現了由上級發力向基層發力、由封閉運行向融合發展、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的轉變。用繡花功夫解決城市治理頑疾。
“非常方便,堪稱神器。”在北湖街道,小區居民王芳女士對智能化再生資源回收設備連連點贊。
王芳拎著家里的舊衣服、塑料瓶和快遞包裝盒來到小區的智能回收機前。手機微信掃碼之后,回收機倉門自動開啟,她把可回收物投了進去,智能系統自動稱出重量,積分和回款同步發放到她的賬戶。
當回收機接近滿倉狀態,后臺系統根據實時運營狀態和車輛定位、交通狀況等信息,自動調度派單給最合適的清運員,可回收物半小時內即可及時清運。
“以回收的塑料瓶為例,經過再生處理后,可以做成雨傘、T恤衫、手提袋等各種物品。”回收企業負責人潘姜成介紹,把可回收物分離,實現1/3以上的垃圾減量,讓它們物盡其用,循環再生。
在各個社區,江漢區積極推進布局新增再生資源智能回收箱,截至11月10日,150臺智能回收箱已全部通過市級審核。
企業在行動。荒井密封件、捷盛、愛帝、新金首飾等開展無廢生產,探索建立固廢利用行業“廠內+廠外”雙循環“無廢模式”,從源頭上減少原材料等資源消耗,強化過程控制,降低末端排放。
建設“品質街區”,推廣環衛機械作業進街巷,建設固體廢棄物收集屋,開展固體廢棄物分類試點。
減少建筑垃圾生成。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和新建民用建筑在設計階段綠色建筑標準執行率圴為100%;竣工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99%。武漢圖書館(新館)項目已完成近零碳試點示范申報,全區在建項目綠色建材應用比例超過40%。
播撒綠色文明之種
讓無廢理念吹拂每個角落
“綠色、藍色、紅色,可回收標志要辨清。”12月1日,江漢區大興路小學座無虛席,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原來,學校正在組織收看該校與著名說唱藝術家陸鳴合拍的垃圾回收公益短片。
“將觀念潛移默化,將無廢城市理念融入從幼兒園到高中生態環境教育體系。”江漢區行動方案著力打造未來工程。
大興路小學是其中的生動縮影。學校在各班級教室增設了簡易可回收箱,讓小箱子發揮大作用。例如夏季天氣炎熱,飲料瓶增多,學校就因地制宜,對可循環利用的資源進行再利用,讓孩子們在校園生活中逐步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
操場修建了一座透明的“再生資源銀行”,用來存放學生們收集的可回收廢棄物,各班選聘學生代表作為“再生資源銀行”行長,為每個班級設立“低碳賬戶”。定期對“銀行”內的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給予相應“低碳值”,學生們可以用“低碳值”兌換獎品。
“在校午餐師生超千人,每天剩下的飯菜量在75公斤左右,一個月剩飯剩菜高達1650公斤之多。”在紅領巾小學,學校發動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杜絕糧食浪費,減少廚余垃圾。學校通過“加強教育、科學引導、優化菜品、按需所取”等一系列舉措,讓學生主動參與光盤行動,剩菜、剩飯量減少了近40%。
華中里小學成立垃圾分類減量委員會、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垃圾分類 我是行動者”系列行動,由社區垃圾分類督導員在“環保存折”上蓋印章,先后評選出39名垃圾回收達人。
據了解,江漢區參與“無廢城市”倡議行動的師生達3萬余人,綠色種子已深深播撒在市民心田,正綻放鮮艷的花朵。(陳翠)
【編輯: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