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北新聞9月13日電 (馬欣欣)近年來,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緊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基于全區智慧規模化應用項目,探索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場景的有效路徑,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
課堂有“魔法”
“老師,你會魔法吧!”
薛峰小學四年級的同學們圍著馮軍老師嘰嘰喳喳地問。明明剛剛提交的作業就被旋風似的速度批改完畢。
“這是智慧課堂‘作業’功能施展的魔法。”馮軍笑著回答到。每天,他都會通過智慧課堂的海量題庫進行選題組卷,系統自動批改并生成分析數據,學生的作業情況一目了然。“數據后臺還可以顯示優秀作業和未訂正名單,精準表揚那些優秀作業,督促未訂正的學生名單,可謂批訂督促‘一條龍’。”
這樣的“魔法”并非馮軍課堂的個例。在武漢市漢南區紗帽中學七(9)班的英語課堂上,學生們通過智慧課堂“拍照上傳”練習題答案,教師江瑩通過后臺數據迅速定位到學生知識盲區,對薄弱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目前,該區37所中小學校基于智慧課堂等智能化教與學工具的常態化應用,基本建成網絡化、數據化、交互化的教育環境。
教學有“章法”
經開區探索智能技術賦能課堂教學的智慧教學模式,開發智慧課堂校本課程、開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實踐,形成了一批有章法、可推廣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校本資源庫,區域教育質量得到整體提升。
在武漢經開區第一初級中學,學校秉承“幸福教育”理念,堅持“問題導向,融合創新”的思路,以互聯網思維重塑學校教育生態,形成了“學為中心”的智慧教學模式——伴生課堂教學模式。
在武漢經開區神龍小學,學校構建了線上線下混融的“創·力”智慧課堂教學模式,鼓勵教師們利用現代豐富的資源工具,如智慧課堂、云資源、智學網、學科工具等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實時產生的教學數據為過程性、診斷性和終結性評價提供有力依據,及時幫助教師改進教學策略、優化教學環節、促進課堂高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實現智慧教育環境下課堂教學的新理念、新環境、新內容、新方式和新評價。
互動有“大咖”
“請問圖靈,人工智能是怎么誕生的?”
“人工智能就像一個聰明的電腦寶寶,科學家們教它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現在,他已經能幫助我們做很多事情,比如回答問題、玩游戲,甚至幫助醫生看病呢!”
武漢經開區湖畔小學課堂上,孩子們在與“人工智能之父”圖靈交流互動,只要提出問題,圖靈就能給學生答疑解惑。
為充分把握新技術為區域智慧課堂變革帶來的發展機遇,自2023年5月,武漢經開區推進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實踐,升級各中小學的智慧課堂環境,在平臺中嵌入大模型教學助手和大模型學習助手,遴選試點學校,結合學校自身課程建設特色和優勢,開展教學實踐;并在已沉淀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打造適用于各學科、各學段大模型賦能的“師-機-生”協同的教學基本范式。
一年多的應用實踐以來,經開區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果,如湖畔小學、神龍小學等學校創設啟發式互動課堂,孩子們可以課堂上與古今中外的“大咖”實時互動問答;區域教師利用星火教師助手制定方案、設計活動并提供個性化評語等。
未來,經開區將持續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和優勢,推進技術服務于教育的核心價值,培養面向未來的一代創新人才,開啟智慧教育新篇章。(完)
【編輯: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