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日報記者 張杉 曾雪彬 周重雨 通訊員 朱新宇 劉陽 周磊
9月17日,在位于遠安縣茅坪場鎮馬家坪村的桑黃種植基地,工人們正在將菌袋上的桑黃收割、裝車,一派繁忙景象。該基地內共建有18個桑黃種植大棚,大約培植了6萬袋桑黃菌段。在高峰時期一斤桑黃能賣到2000多元,平時也能賣到千元,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軟黃金”。
近年來,被稱為“中國香菇之鄉”的遠安縣調整食用菌產業結構,發展桑黃等珍稀食用菌,全縣桑黃種植規模已達30萬袋,菌包和各類桑黃加工產品如桑黃茶、桑黃酒等銷路暢通,桑黃產業的發展正在帶動遠安食用菌產業從“一菇獨大”邁向“百花齊放”。
從嫘祖文化中找到食用菌產業方向
桑黃是一種主要生長于桑樹上的藥用真菌,在我國有著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素有“森林黃金”美譽,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據唐朝蘇敬著《唐本草》記載,遠安從唐朝即開始人工栽培食用菌。得益于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1986年,遠安開始大力發展代料香菇,高峰時期代料香菇規模達1.42億袋,食用菌總產量近6萬噸。
“上世紀90年代工資只有百把元時,干香菇一斤20多元,30年過去了,干香菇還是這個價格。”湖北山娃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范世荷道出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困境。
“發展不能停,現在香菇市場逐漸飽和,遠安的食用菌產業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遠安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李明亮說。
遠安作為嫘祖故里,桑樹密集,有著豐富的野生桑黃資源,發展桑黃產業有著獨特的資源優勢。
一位院士的出現,讓遠安更加堅定地把嫘祖種桑的“桑”和本地食用菌產業聯系起來。
2020年底,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大會在遠安召開,應邀參加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對遠安食用菌發展給出了指導性意見:“要調整食用菌品種結構,探索發展桑黃等藥用品種,讓桑枝種植桑黃與嫘祖種桑養蠶文化關聯起來。”
滬遠聯手成功選育本地桑黃菌種
在遠安森源公司的桑黃培育試驗室,看到早期桑黃培育的數據,記者了解到,早在發展食用菌產業之初,他們就在縣內的桑樹、黃櫨、漆樹、紫荊、黃連木、忍冬樹上相繼發現野生桑黃株,并進行分離、篩選、區域試驗等馴化選育研究,但未能成功。
遠安縣森之源專業合作社桑黃種植基地技術人員楊翠珍說:“野生環境下,桑黃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比較苛刻,需要充足的氧氣和一定的光照,另外還需要大量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對水分的需求量相對較高。”
公司副總經理兼技術中心主任焦海濤與伙伴們在實驗室里,通過多輪實驗,才找到適宜桑黃生長所需的溫度、濕度、營養物等各項數據。
經過不斷的技術攻關,2020年4月,一次桑黃品種栽培試驗中,一個經過馴化的野生桑黃品種成功長出子實體,揭開了桑黃在遠安人工培育的新篇章。
2022年,遠安森源公司聯合上海市農科院新成立了“湖北遠安嫘祖桑黃產業研究院”,聯合選育出了適宜遠安本地栽培的“嫘祖2號”“嫘祖3號”等桑黃品種,遠安森源公司被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授予“湖北省食用菌種質資源保藏管理中心”。
“我們有液體桑黃菌種技術和固體桑黃菌種技術,液體菌種發菌更快,但固體菌種更易保存,兩種形態的菌種各具優勢。桑黃種植現在主要有三種模式,目前已是桑黃批量種植的第四年。”焦海濤說。
菌種的成功培育、“種子芯片庫”的建立、桑黃的成功種植為遠安桑黃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不久前,遠安縣與三峽大學合作完成的湖北省首個《桑黃中藥材質量標準》進入省級評審公示,這意味著,桑黃可望作為中藥材流通,而不僅僅是農產品。
目前,遠安桑黃產業規模正在快速增長,菌包和各類桑黃加工產品如桑黃茶、桑黃酒等也在不斷銷往全國各地,已形成集桑黃菌種選育、人工栽培、產品研發生產、全域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
“廢棄的菌棒被回收進入化肥廠,菌棒外的塑料袋還可以回收制作成再生塑料。”楊翠珍介紹,目前遠安有2家回收菌棒的化肥廠,還有9家回收廢棄塑料的企業,實現了食用菌產業綠色循環發展。
“遠安縣將持續做好標準化桑黃菌包和菌棒繁育基地建設,按照桑黃內在品質管控質量標準要求,統一桑黃品種和配方,鼓勵農戶發展桑黃種植,穩固并適度擴大種植面積,持續聚焦大健康理念,努力在桑黃功能性食品、生物醫藥類產品、醫藥中間體、化妝品等方面實現突破,拓展桑黃在食藥領域的加工應用,不斷提升遠安嫘祖桑黃品牌影響力,著力打造‘全國知名的桑黃產品核心產區’。”遠安縣副縣長鄧作軍說。
除了桑黃,近年來遠安縣從引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入手,不斷加大珍稀食用菌產業科技投入力度。目前已成功試種并推廣了羊肚菌、大球蓋菇、紅托竹蓀、靈芝菌等珍稀菌種。遠安食用菌產業正從“一菇獨大”向“百花齊放”華麗轉型。
【編輯: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