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曾雅青 通訊員 胡志勇
2022年夏季,我省高校畢業生達54萬人,創歷史新高。
為緩解“就業難”,團省委聚焦就業觀念、就業能力、就業機會等方面,持續開展“促進大學生就業行動”,為大學生送出“就業大禮包”。
“助力大學生走穩就業路,是共青團職責所在。”9月9日,團省委有關負責人說,全省各級團組織將堅持育人導向,整合多方資源,提供多層次、全鏈條、專業化就業服務,幫助更多大學生敲開職場大門。
樹立正確就業觀
告別“慢就業等就業”
從學生到職場人,怎樣讓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擇業觀,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工作?
團省委的回答是:引導與實踐并重。
疫情期間,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2019級學生龍孟秋響應團組織號召加入社區志愿服務隊。長期志愿服務中,他的辦事效率、人際交往能力都得到顯著提升。
畢業時,龍孟秋入職武漢鐵路局襄陽供電段。他希望,秉承志愿者精神,在平凡崗位上發光發熱。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田瓊也在志愿服務中找準就業目標。畢業那年,田瓊報名參加湖北省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項目,在團江陵縣委服務3年。
“基層工作有艱辛、有淚水,更有收獲和進步,每每聽到群眾的認可,我都十分滿足。”田瓊說。服務期結束后,她選擇留下來成為一名青少年事務社工,繼續扎根基層。
為引導學生告別“慢就業緩就業等就業”,樹立扎根基層、務實重行的正確就業觀,今年來,團省委多次邀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青聯委員等一線青年典型進校園為學生提供更具操作性、更接地氣的就業指導,目前校級巡講已進行63場。
以創業促就業
為更多同學提供就業機會
以創業促就業,是青年帶動青年的有效舉措。
湖北青創園中南民族大學石榴籽創夢空間運營負責人韓鵬是一名“創業達人”。
2016年,韓鵬創辦武漢市綠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公關傳媒為主業,服務客戶包括聯想、華為等多家品牌企業。
他帶領公司團隊運營創夢空間,為創業團隊提供招商引資、項目論證、品牌建設等服務。目前,在孵團隊數量已有42個,團隊成員均為35歲以下青年。
畢業于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的王賢江,曾先后創辦2家公司。他以菌類種植培育為突破點,擁有種植培育基地2000余畝,直接帶動就業60余人;還與十堰等地共建食用菌合作基地20余個,間接帶動300余人就業。
“更多青年學生投身創新創業,將來就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團省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為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今年,團省委繼續深化“挑戰杯”“創青春”等科創系列賽事。“挑戰杯”收到1465件項目,較去年增加92%;“創青春”科技創新專項累計報名項目6508個,報名總數較去年增加近30%。各類賽事中,不少青年學生被學校發掘,入孵成長。
為更好幫助高校畢業生適配招聘企業與崗位,今年5月,團省委還將“青椰網”全新改版上線。該網站可為求職大學生提供政策解讀、崗位發布、維權咨詢等“一站式”服務,現已發布就業崗位總數12萬余個、實習崗位1萬余個,總瀏覽量逾300萬人次。
實踐出真知
在實訓崗位上積累經驗
三峽大學林若馨說,社會實踐為她敞開了“實踐出真知”的大門。
今年6月,團省委聯合相關部門發起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報名后,林若馨經選拔來到航天三江培訓中心實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實習,她對將來找工作更有信心了。
團省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寒暑假“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旨在通過實踐讓大學生們走上真實崗位,積累經驗、加速成長。
武漢科技大學學生何纖,兩次參與實踐,在家鄉小鎮黨政辦、組織辦等部門工作。熟悉基層工作后,她在畢業時放棄保研機會,選擇考取選調生,回到基層繼續服務鄉親。
今年,全省共有6972名學生定崗參與“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此外,團省委還積極為大家發放工作包、購買保險,為參與學生做好保障服務。
“未來,我們將繼續推進創新創業工作體系建設,加大就業和實習實訓崗位的開發與匹配力度,通過職場體驗、困難學生就業幫扶等措施,讓‘就業大禮包’惠及更多大學生。”團省委有關負責人說。
【編輯: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