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1月6日電 (馬芙蓉 李靜)《睡虎地西漢簡牘》第一卷《質日》成果發布暨學術座談會6日在武漢大學舉行,專家通過解讀,還原了西漢早期一名基層吏員的生活百態。
位于湖北云夢的睡虎地秦漢墓地,近50年來先后發掘數十座秦漢墓葬。其中,77號西漢墓出土簡牘2000多枚,可考書寫年代從西漢文帝五年至后元七年,簡牘內容包括質日、文書、簿籍、律典、算術、書籍和日書等,部分為出土漢代簡牘所僅見。
質日是秦和西漢時期流行、但后世失傳的一種文獻形式,其通常是以一年歷表為基礎,記寫公私事務,類似今天的日志、日記。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介紹,經整理研究發現,睡虎地漢簡質日記寫者名叫“越人”,是西漢早期一名基層吏員,任官佐15年,約卒于文帝后元七年。在連續14年質日中,越人記載了他本人及其家人、同事的事跡,包括外出公干、丈田、治田籍、徭役等內容。
“越人質日記事比較頻繁,延續時間長,提供了較多傳世文獻無載或記述不詳的信息。”陳偉說,有些內容可以與同時出土的官府文書和私人簿籍對照,促進對歷法與三伏、職官制度、地理與交通、戶算制度等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比如,大量有關“兼”與“守”的記錄,豐富了當時官吏兼職和代理的認識。關于“戶”與“算”的有規律記錄,則揭示了作為漢代重要經濟制度,戶口調查和核計承擔“算”的人口這兩項工作密切相關,且實施的具體地點都在鄉而不是縣。
據介紹,《睡虎地西漢簡牘》以多卷本形式,收錄睡虎地77號西漢墓出土的以簡牘為主的全部資料。第一卷《質日》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合作編著,剩下7卷以官府文書、私人簿籍、律典、算術等為主題的編著、解讀工作也正在進行。(完)
印尼《國際日報》采用
【編輯: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