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在位于江漢區馬場路的武漢市疾控中心公共檢驗檢測中心(以下簡稱“公檢中心”),檢測人員撕開一袋送檢的蘑菇取樣。在樣品前處理室,蘑菇被粉碎制成可供分析的粉末,隨后被送往不同的專業實驗室,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對蘑菇樣品中重金屬以及其他有機污染物等開展專業檢測。檢測設備中,有一臺名叫“離子淌度高分辨質譜儀”的設備,主要用于分辨未被定義的毒素、污染物等。
近日,長江日報記者獲悉,武漢市疾控中心參與申報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標準研制特色實驗室(食品污染物)獲批,成為全國7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標準研制特色實驗室之一,也是唯一的食品污染物領域實驗室。對未知污染物進行研究,將是這個特色實驗室的重要任務。
“國字號”實驗室專注研究未知污染物
一排排整齊的實驗臺,上面放置著各種精密的儀器設備……走進武漢市疾控中心B棟,記者看到,從7樓到15樓均設置了各類實驗室。在總面積達7000平方米的實驗室中,100余臺(套)大型精密檢測設備涵蓋了從基礎檢測到前沿研究的各種需求,軟硬件條件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公檢中心負責人吳曉旻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將超過2000種化學性有害物納入國家標準。然而,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目前人類發現或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約有2億多種,并且每天還在大量增加。海量的化學物質與有限的食品安全標準之間的矛盾,是所有國家都面對的重大公共衛生挑戰。“我們食品安全工作者的任務就是開發一系列檢測技術,在食品微觀、復雜的環境里甄別有沒有可能產生危害健康的物質,它們是什么、有多少、是否可能產生健康風險,為政府部門提供技術支持。”
“逛超市”成為例行工作之一
“我們能吃到干凈衛生的產品,需要經過非常多環節的把關。”公檢中心實驗室研究人員肖永華在該中心已工作20多年,“逛超市”是他的例行工作之一,即進行食品專項抽檢行動。
肖永華和同事會深入武漢各地超市、農貿批發市場等進行抽樣檢測,涉及蔬菜、水果、魚肉、糧油、酒類等,并出具詳盡的檢測報告。每個月,該中心會根據相關部門的規劃,對時令食品進行安全檢測。“當下,我們就對小龍蝦等淡水產品進行了安全檢測,確保這些魚蝦能安全‘游’到居民的餐桌上。”
據了解,該中心去年總共檢測1100件食品樣品,主要檢驗檢測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非法添加劑和超范圍、超劑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項目。武漢特色食品如熱干面、蓮藕、本地養殖的淡水魚等都在這里進行過檢測,經受住了“考驗”。
肖永華介紹,最常見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是“靶向”檢測。“例如檢測蔬菜的農藥殘留,監測的目標很明確,只要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操作即可。如果檢測的目標不明確,那么就要進行‘非靶向’篩查。”
他介紹,公檢中心現有專業技術人員31人,其中碩士、博士22人,包含理化檢驗、微生物檢驗及醫學檢驗3個專業方向。
像偵探一樣找出食品中的安全風險
國家標準外的未知化學物質有多大可能出現在食品中?“未知化學物出現在食品中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環境污染,二是人為非法添加。”肖永華表示,由于我國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目前人為非法添加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但一旦發生,就可能產生較大風險,例如曾經轟動一時的“三聚氰胺”事件。同時,受環境污染或者有些動植物中天然產生的毒素所帶來的健康危害也不容忽視。“因此,我們要開發標準之外的、未知新型有害物的質譜檢測技術,就像偵探破案一樣,找出食品中的安全風險是什么、到底是怎么來的、怎樣進行控制等。”
在公檢中心理化實驗室,一個名叫“離子淌度高分辨質譜儀”的設備被工作人員特別推薦給記者。這臺質譜儀有一人高、兩臺冰箱大,左側插著的一排管子連接著另一臺機器。研究人員將提取物導入儀器后,可以從電腦上看到結構不同的物質反饋的可視化信號——總離子流圖,通過對圖譜進行解析和數據庫匹配,可以掌握未知物的特征信息。
“這只是第一步。如何確定它的性質、是否安全,還需要后續的大量潛心研究。”肖永華介紹,該設備可用于未知物篩查的研究,為發現食品中可能致病因子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提供技術支撐,“守護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據了解,武漢市疾控中心自2000年參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以來,一直積極承擔國家、湖北省各項監測任務。公檢中心理化實驗室通過監測發現工業染料紅2G非法添加、重金屬鎘超標等食品安全隱患線索,得到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高度肯定與重視。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標準研制特色實驗室(食品污染物)將在湖北省疾控中心的牽頭下,聯合武漢市疾控中心、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11家湖北優勢或特色單位共同建設。
(記者李慧紫 通訊員劉翔)
【編輯: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