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北新聞10月2日電 (嚴歡歡)“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一座千年古城,荊風楚韻,璀璨奪目。道不盡的傳奇故事,數不盡的文化瑰寶。跨域歷史長河,沉浮千年歲月。
從時光長廊里走來的荊州,75年風雨兼程,砥礪前行。
從1949年—2024年,荊楚大地歷經滄桑巨變。荊州,這座千年古城正煥發新彩。讓我們跟隨數字的腳步,回顧“荊”彩篇章!
從水澤密布、沃野千里的江漢平原腹地。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現代新貌。荊州在時代的浪潮中步履鏗鏘,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
從1952年到2023年,荊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37億元增加到3151.4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由87元提高到61369元。財政總收入由1953年0.48億元增加到2023年265.43億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荊州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向好,糧食產能保持穩定發展,種植結構不斷調優。作為農業大市、糧食大市,荊州始終扛穩扛牢糧食安全重任,積極爭取全域建設江漢平原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從1949年至2023年,荊州糧食產量從73.14萬噸躍升至457.02萬噸;油料作物產量從1.52萬噸增加至60.75萬噸;水產品產量從1.19萬噸提升至127.70萬噸。新型經營主體、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省前列,兩湖市場交易量和交易金額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十、全省第一,規上農產品加工產值達1033億元,正進一步延長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整合利益鏈,打造農業產業化樣板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荊州工業基礎十分薄弱,1952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僅有0.22億元。
1978年改革開放后,荊州輕紡工業快速崛起,“活力28”品牌洗衣粉市場占有率最高達76%、“沙松”牌冰箱享譽國內外。荊州成為全國重要的輕紡工業城市之一。
從1978年至1990年,荊州市工業增加值由5.13億元增加至20.67億元。90年代后,隨著國家宏觀政策調整,傳統輕紡工業逐步沒落,荊州工業發展一度陷入低潮。
近年來,荊州以工業突圍為抓手,以工業振興崛起為使命,全力推進增量提質、轉型升級,加快建設江漢平原先進制造業中心。擦亮“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兩塊金字招牌,初步形成裝備制造、食品加工、輕工建材、醫藥化工、紡織服裝和電子信息六大主導產業。
從1991年至2023年,荊州市工業增加值由22.84億元增加至976.81億元。近三年來,荊州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始終位居全省前列,美的洗衣機、美的樓宇、玖龍紙業、能耀新材料、華魯恒升等一批重點企業投產進規,強勢發力,入選“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工業整體實力顯著提升。
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荊州市服務業增加值從1952年0.47億元增加至2023年1460.22億元。消費市場繁榮活躍。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92年40.98億元增加到2023年1815.08億元,年均增長13.0%。
荊州是“百年商埠、江漢明珠”,是全國70個二級郵區中心局之一、全省省際陸運副中心,中心城區形成了北京路、沙北、萬達、花臺4大核心商圈。文旅產業蓬勃發展。
荊州市文旅資源豐富,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擁有A級旅游景區28個,荊州博物館上榜“最受歡迎的全國十大博物館”,荊州方特東方神畫、荊州小梅沙海洋館進入全省十大熱門景區。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7580萬人次,同比增長30.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45億元,同比增長43.4%。
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年來,荊州市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活狀況顯著改善,生活水平實現了“貧困-溫飽-小康”的跨越式發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110元增加到2023年的43018元,年均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7年的63元增加到2023年的24680元,年均增長9.5%。十八大以來,荊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別為7.6%、8.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城鎮居民1.0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由2012年的1.93縮小至2023年的1.7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顯著縮小。
生活質量顯著提升。荊州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1949年的106元增加到2023年的28855元,年均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1978年的118元增加到2023年的18303元,年均增長11.9%;消費結構由“生存型”逐步轉變為“發展型”“享受型”。十八大以來,荊州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年均增速分別為8.1%、10.9%,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支出總額占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由2012年的41.4%下降到2023年的30.6%,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2012年的34.0%下降到2023年的為29.8%,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均呈現下降趨勢。(完)
【編輯:裴春梅】